李 灿
1960年1月出生,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一) 学习经历
1980年,从河西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3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二)曾任职务
曾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政协大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分子光谱学会主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亚太催化学会主席,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ICC16)主席,《Chemical Communications》副主编,《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催化学报》共同主编等。
(三)主要研究及成果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展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和光电超快及成像光谱技术,发展了纳米笼中的手性催化合成、汽油和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并已工业化;从2001年起,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包括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还原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型太阳电池探索研究等。先后在国际上提出了异相结、双功能助催化剂和晶面间促进光生电荷分离的新概念,在光电催化领域,提出了助催化剂、空穴储存层、界面态能级调控等重要策略,为高效太阳能转化体系构筑提供了科学基础。
(四)奖项荣誉
1993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7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国际催化奖(国际催化领域最高荣誉,四年一次,每次一人),2005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8年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中国催化成就奖,2016年全国十大科技人才奖、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