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校友科技论坛举行

作者:2018/09/20 10:51浏览次数:429

作为六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科大于9月19日下午在东区水上报告厅举办校友科技论坛。论坛邀请到王志珍院士(59级)、陈顒院士(60级)、饶子和院士(73级)、杨培东院士(88级)、李学龙研究员(94级)代表“老中青三代科大人”的5位杰出校友,围绕“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主题,就中国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科大科研发展建议、校友科研领域最新成果等多方面展开演讲和讨论。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安徽省委副秘书长李必方出席论坛。论坛由党委常委、副校长杜江峰院士主持。



邓向阳首先向中国科大建校六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中国科大与安徽结缘48年,是一段携手共进、休戚与共的非凡历程。中国科大如今的发展成就和诸多世界级科技成果,都铭刻着安徽印记;安徽也在中国科大的鼎力支持下,日益巩固着在全国创新格局的重要地位。



包信和首先代表中国科大向各位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1970年中国科大搬迁至合肥,安徽人民接纳了中国科大,也抚育了中国科大。很少有一座城和一所大学能有合肥与科大这般如此紧密相连。包信和表示,在保持基础学科优势的前提下,中国科大也在尝试培育新工科、新医学等学科,希望能将好的科研技术进行推进、转化,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中国科大建校六十年来,科大校友充分发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科大精神,在各自从事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在此次校友科技论坛上,按照入学年份,邀请到于50、60、70、80、90年代入学的5位校友嘉宾,作为老中青三代科大人的杰出代表,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在校友报告环节,王志珍院士作题为“感恩科大,祝福科大”的报告。“1974年,中国科学院就在科大办了外语培训班,这在当时绝对是首创。而我有幸回到母校,参加了李佩先生等老师执教的一年制英语训练班,我现在的口语也是当时打下的基础。”王志珍回忆起在科大读书的岁月,她说,当时的教育界强调系和专业的专门化,而中国科大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各系用三年半时间学习数理化基础课,要求十分严格。生物物理系的学生与高分子化学的学生一起学物理,与高能物理的学生一起学化学,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当时各系的系主任都是学部委员(院士),我们有比其他大学学生更多的机会与科学大师直接对话。”王志珍说,尊崇学术是科大文化的“基本色”,科大是真正的大学,始终保持着“圣洁”和“宁静”。科大人不跟风、不盲从、不左顾右盼,表现出对科学原则和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从而拥有了她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



60级陈顒院士带来题为“用地震波给地球做B超”的报告,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绿色环保人工震源的研究工作,发现在有限水体中利用高压气枪激发气泡,产生的地震波可传输上千千米,且这一人工震源还具有高度可重复性,激发的信号有去年可比、明年可用等优势。



饶子和院士作题为“技术创新与创新成果——病毒与新药”的报告,分享了SARS冠状病毒、流感病毒、Picornavirus小RNA病毒方面的研究,以及疱疹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饶子和长期研究结构蛋白质组学与结构基因组学,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南开大学校长。值得一提的是,饶子和院士还是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筹建工作组组长,为学校生命与医学部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杨培东院士作题为“Curiosity · Creativity · Innovation”的报告,他分享了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的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他介绍,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能量储存在化学键当中,基本上能够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一定的反应方式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以达到环保的目的。杨培东1988年考入中国科大应用化学系,1997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杨培东是国际顶尖的纳米科学材料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在半导体纳米线的合成及其在光子和能源应用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1994年入学的李学龙研究员带来题为“海洋光学”的报告。李学龙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在随后的“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高峰对话环节,还特别邀请到58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龚惠兴,与王志珍、饶子和、杨培东、包信和、杜江峰互动交流。




论坛在全场集体高唱校歌《永恒的东风》中圆满落下帷幕。


(新闻中心 科研部 校友总会)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邮编:230026   [网站维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技术支持]中国科大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