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校长在中科院第四次中国科大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院部省三方共建中国科大五年,我校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时间:2013-07-02

    10月12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第四次中国科技大学发展工作会议暨院省部三方共建科大协议签字仪式上,朱清时校长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作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工作汇报。在报告中,朱清时校长详细回顾了1999年院部省重点共建中国科大五年来,我校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的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朱清时说,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重点共建我校和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是我校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发展机遇。五年来,学校认真组织实施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规划,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办学条件和环境稳步改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显著提高,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加强及在教学科研骨干和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管理与决策机制,加强党政融合和沟通协调,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进校务公开和民主办学,加强对学校发展战略的研究,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凝聚力,为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群众基础。

   (二)以“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和“211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部院省重点共建,加大了教学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此外,“九五”“211工程”建设于2001年5月通过国家验收,验收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2年9月,我校在“十五”“211工程”建设中又得到国家的进一步支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由“九五”期间的6个增至11个,目前正在全面实施。

    (三)积极探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内涵,推进与院属研究院所的全面合作。先后与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南京分院、上海分院、武汉分院、长春分院、成都分院、兰州分院、广州分院、沈阳分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决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学校先后聘请了11位院属研究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兼任我校相关院系的领导,并从院属研究院所聘请了140多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博导,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开展多渠道实质性合作。在研究院所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研究计划”规模进一步扩大。我校克服教学资源紧张等困难,努力为研究院所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人才。双方还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卓有成效的合作。

    (四)积极参与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增强安徽省的教育和科技实力,促进安徽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五年来,我校普通高等教育在皖累计招收本科生1638名,占同期招生总数的1/6强;成人高等教育在皖累计招收本专科生5400余名,占同期成教招生总数的55%;为安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包括1339名工商管理硕士(MBA)、373名公共管理硕士(MPA)和291名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以上均含在读生),还为省属高校培养了233名博士生(含在读生)。作为主要依托单位,我校积极参与和支持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的建设。
积极加强省校产学研合作,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努力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成果和科技服务,与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巢湖等地方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1999年来,与安徽省企事业单位开展了3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合同经额3756万元(占我校同期科技合作经费的30%)。我校还积极推进“省校合作计划”,近两年共组织立项20个,项目经费600万元。此外,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科大立安、科大擎天数码、科大鲁能集成等一批源自我校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孵化器迅猛发展,行业地位日益突出,在相当程度上带动了安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

    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按照“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基地”的原则,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九五”“211工程”验收专家组认为我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在突出重点学科领域、促进学科交叉与重组、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实现重点突破等方面,探索出卓有成效的创新机制和新经验”。从整体上看,继续保持并加强了数学、物理、化学、地学与空间科学等基础学科的优势,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工程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等得到快速发展;同时,管理学科和与科技结合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也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

    五年来,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增至19个,增幅居全国高校之首;新增了19个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从9个增至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从39个增至93个,覆盖了我校绝大部分理工类专业;硕士点从54个增至109个。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2年公布的首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校参评的理学学科均居国内前列。新增了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和工程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专业领域达到10个,形成了学术性人才和实用性人才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是我校学科建设的显著特色。通过优势领域的学科交叉,我校的单分子化学与物理、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量子信息科学、火灾科学与防治技术等交叉和特色学科,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和有影响的先驱技术,提高了跟踪和赶超国际前沿的能力,促进了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

   (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初步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型大学教学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五年来,我校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2名教师荣获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3门课程被列入2003年度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并完成了国家级教改项目39项,国家级教材立项15项。

    学校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在本科生中推行“大学生研究计划”,开设研讨班课程,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和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基地。1999年至今,共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近2000项,本科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有的还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和国家专利。通过各种创新教育,学生在国内外科技竞赛中获60多项奖励,其中机器人代表队包揽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冠亚军,并代表我国参加了亚广联机器人大赛,获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

    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我校在本科教育规模保持稳定、生源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数由1999年的1565人发展到目前的6319人,另有专业学位研究生2480人。研究生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也显著提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比例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使得我校的毕业生以一流的综合素质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以2002年为例,我校本科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硕士生考取国内外博士生、博士生被选聘为博士后的比例分别是76.9%、70%、36%,毕业生就业率达97%。

   (七)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技目标,整合科研力量,促进学科交叉,优化科研布局,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群体)、成果一体化建设,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稳步提升。

    五年来,共有8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64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获国家专利金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收录的1996-2000年的优秀成果中,我校有8项成果入选,名列全国第三。1998年以来,有6项成果9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是这三项中全部入选的3所高校之一。

    我校在国际上发表科技论文及被引用情况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科研论文产出从以数量型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型增长为主,其中在高影响因子等级区域发表论文数连续数年位居全国高校首位。1999年以来,有6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1996-2000年间,我校在纳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数排名世界第二;1998-2002年间,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在同类机构中排名世界第二。

    作为唯一主持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项目的高校,我校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将于年内接受国家验收。1999年以来,作为牵头负责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3项;承担国家攻关任务和“863计划”项目10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27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2项、创新方向性项目17项,国防军工科研项目97项。学校年度科研经费从1998年的1.59亿元增至2002年的3.1亿元,教师年人均获得的科研经费从1998年的不足4万元增至2002年的15万多元。

    为从整体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持续竞争力,学校还加强了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在整合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力量的基础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成为科技部首批批准筹建的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目前筹建工作进展顺利,计划年内通过国家验收。新增了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量子信息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新建了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使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由1998年的7个增至14个;有5个实验室被列为中科院创新基地,建设了8个跨学院多学科交叉基地。

   (八)大力吸引、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

    五年来,有7位教授新当选为院士,引进了8名院士,使院士数由11人增至25人,另有1人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特别是2003年,我校有5位教授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增选人数居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前列。这些成就标志着我校学术地位的稳步提升。

    在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方面,目前,我校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不含B类)、中科院“人才计划”入选者92人(不重复统计),有5个群体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999年以来,还引进留学回国人员122人,占同期进校人数的18%;引进和接收博士学位获得者306人,占同期进校人数的45.2%;50岁以下教授占教师数的比例由1999年的26.5%提高到2003年的43.8%,教师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此外,我校还通过实行“大师讲席”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短期讲学或工作等形式,加强流动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在聘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50多人;有博士后流动站17个,在站博士后150人。

   (九)以创新模式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加大力度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学支撑条件。近年来,集中建设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4个教学科研公共实验中心和高性能计算中心,专管公用、资源共享,初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设施配套、条件优越、服务优质的公共实验平台,为促进原始性创新成果的生长提供肥沃土壤,并大幅度提高了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这一做法得到教育部、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中予以推广。校园信息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得到显著加强,基础设施和办学支撑条件逐步改善,五年内新建了23万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设施,并对一批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

(宣传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