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晚,研究生院“科技史高水平前沿讲座”在人文学院南平105教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胡维佳教授作了题为“历史复原,还是现代‘最优解’?”的报告,介绍了宋代水运仪象台和汉代张衡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不同复原方案作了辨析和评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主任石云里教授主持报告会。
胡维佳教授先展示了水运仪象台和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图片,并分别对两种古代仪器复原模型的情况进行了讲解:对早年制作的地动仪复原模型的否定,以及新方案的复原模型的制作,导致有关张衡地动仪的内容被移出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而水运仪象台的复原模型产生的社会效果则较好。
胡教授说,1980年代后期以来对记述水运仪象台形制的宋代《新仪象法要》一书的研究与苏氏宗族有关,也和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和日本精工舍先后复原水运仪象台有一定的联系,1997年相继出版了三本有关研究著作,之后又有几座不同比例和方案的水运仪象台复原制作。胡教授分别播放了苏州育龙科教制作的水运仪象台复原模型视频和我校李志超教授设想、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等人复原的不翻斗模型动作视频,详细讲解了水运仪象台的系统组成和运行原理,并介绍了福建同安原大水运仪象台复原模型的运行情况,讨论了复原方案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枢轮与受水壶联结的方式“夹持”、天关和左天锁的关系、枢衡格叉上的“兔头”、“正本”与“别本”的关系。然后介绍了“复原”的历史研究取向。
福建同安按1:1比例复原的苏颂水运仪象台
关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他先介绍了复原依据,接着介绍了地动仪复原研究的主要情况。日本与英国学者在19世纪末开始进行复原研究,我国学者王振铎在1936年沿用英国学者的“悬摆”方案,1951年结合自己对“都柱”的研究改用立柱式复原方案并制作了模型。李志超教授也对地动仪作过复原研究。中国科技馆现陈列着冯锐等在2008年制作的悬柱摆式地动仪复原模型,胡教授讲解了冯锐复原方案的基本原理和逻辑,并分析了南京胡宁生地动仪立柱式复原方案的成功实验对冯锐悬摆式复原方案的影响。他还讨论了地动仪复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柱”的解读、测定方向、测验灵敏度以及实际功能与失传问题。
最后,胡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他说,现代复原对历史研究有作用,但不能取代,需要科技史学者承担责任,向公众展示准确、严谨、可靠的历史。在互动环节,胡教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研究生院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