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正式加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

作者:2015/03/25 08:54浏览次数:13

  2006年11月18日至20日,近代物理系(核电子学与探测器联合实验室)张子平教授、周永钊教授、梁昊副教授参加了大亚湾(Dayabay)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会议,向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提出申请,参加合作组的工作。经过合作组委员会(Institutional Board)的讨论,IB主席Kwong Lau教授于11月20日正式通知我校成为该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

  会议期间,张子平教授代表我校做了加入合作组的申请报告,介绍了近代物理系在粒子物理和核电子学方面的工作经验,以及在BES3大科学工程上参加的合作项目,并对科大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能够参与的工作进行了说明。周永钊教授向大会报告了科大MUON电子学组为BES3的MUON读出电子学所做的工作,并提出可以承担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VETO探测器部分(RPC)的读出电子学任务。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物理实验是以中国科学家为首席科学家,中国政府主要出资,由中国高能物理界主导的第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是我国进入中微子物理研究领域很好的切入点,其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微子混和角Sin22q13(1%)的精确测量,深入理解中微子在基本物质结构,粒子相互作用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校准备参与到该实验的理论分析、仿真、探测器、电子学系统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对我校相关学科发展和“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的建设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关链接

  中微子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粒子,在最微观的粒子物理规律和最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研究领域的几次重大突破均产生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物理已经成为国际高能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研究的共同热点。

  大亚湾与岭澳核电站群目前共有4个反应堆。大亚湾核电站紧邻高山,可以提供中微子实验必需的宇宙线屏蔽,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世界上其他可用于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核电站附近都缺乏足够的岩石覆盖。我国科学家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和计算,并多次实地考察,提出利用大亚湾反应堆群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角θ13的设想。这是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实验方案。

  中微子探测器为半径2.6米、高5米的圆柱体,每个重约100吨,里面分隔成3层同心圆柱。3个探测器将分别放置在山腹内,最近的距核电站360米,最远的2000米。一条隧道从地面进入山腹,连接3个放置探测器的地下实验室。

  利用中微子近端和远端距离的变化进行中微子振荡的相对测量,可以抵消实验的系统误差,从而大大提高实验的精度。

  科学家预期,这次实验对中微子混合角θ13测量的灵敏度可达到1%。

  联合投资这个重要实验并将参加合作研究的机构包括美国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参加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共有来自多个国家的二十多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美国能源部承诺为该实验提供300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

  2006年4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为实验提供五千万元资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广东省、以及大亚湾核电集团都将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国内总经费将达近2个亿。

  科学家预期在2008年建成隧道,2009年安装探测器,2010年开始获取数据。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邮编:230026   [网站维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技术支持]中国科大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