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科院为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促进研究院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积极推动中科大与研究院所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2003年11月,中科院在中科大召开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座谈会;2004年初,印发《关于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贯彻新形势下“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意见》。在中科院的战略推动和研究院所的响应与支持下,中科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所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内涵,在促进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重要成果。
中国科技大学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共签协议、互动双赢,构建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2003年以来,中科大先后与中科院的11个分院和8个研究院所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涉及面几乎覆盖了与科大学科专业相关的所有研究院所。合作内容体现了双方从各自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按照优势互补、双赢互动的原则构建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研究院所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成为支撑科大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学术平台;科大为研究院所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后备人才和以自由探索及前沿基础研究为主的学科支撑。
以共建系科专业为龙头,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共建系科专业,既与中科大建校初期的“所系结合”一脉相承,也是新形势下校所结合的根本点。近年来,双方共同设计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协力促进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提高学科水平。如中科大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共建数学系和统计金融系;与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共建生物医药工程系;与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所共建科技管理专业等。
同时,双方还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前瞻性地共同部署和发展新兴学科。如中科大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于2004年共建了国内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系,为我国在该前沿学科的创新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并提供学科储备。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中科大利用依托中科院的独特优势和校所结合的平台,在国内高校率先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选送高年级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到研究院所从事科研实习和毕业论文。目前,每年有700名左右本科生参与该计划,占年招收本科生数的38%。同时,中科大还积极将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到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这部分本科生一般占全校免试推荐研究生总数的l/3以上。部分研究院所还在科大设立奖学金,激励青年学子勤奋向学、献身科学。
此外,中科大与研究院所还联合招收研究生并实施“两段式”培养,第一年在中科大学习基础课,后两年论文阶段的学习主要在研究院所完成。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由几年前的300人左右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近千人;近几年,已联合培养研究生3951名。目前,中科大还考虑与研究所联合实施4+2或4+5的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双方还通过远程教育和视频会议系统,相互开放和共享课件、学术报告等优质教学资源。
促进人力资源共享,为校所结合提供组织保障
近年来,中科大聘请了16位研究院所负责人或院士兼任院系领导,如李国杰、洪茂椿等院士所长兼任了中科大计算机系、化学系主任,在推进校所结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双方互聘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共享并拓展高层次人力资源。目前,中科大从研究院所聘请了160多位兼职博士生导师和一批兼职教授;2005年,研究院所的专家在中科大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20多门,开设讲座、参与暑期学校授课的专家超过200人次。
此外,双方还共同组织、建设优秀科研团队和创新群体。如中科大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共建“超快量子光学研究”国际合作伙伴小组。在联合培养并互荐优秀青年人才、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和交换博士后等方面,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加强科研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中科大与一批研究院所协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改造工程、合肥超导托卡马克HT—7、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上海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大科学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都有中科大与相关研究院所的密切合作。近两年,中科大还与研究院所联合承担了一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知识创新工程等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联合项目经费年增长率达15%。
2004年,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关于加强研究院所与大学合作的指导思想,中科大抢抓机遇,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与10个研究院所共建了9个联合实验室,为进一步协同创新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平台。与此同时,双方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密切,部分研究所还邀请中科大的科研骨干参与研究所科研战略规划的制订和研讨。
近年来,中科大与研究院所在加强校所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加速出人才、出成果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效。
促进了教育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校所结合使人才培养工作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彰显出中科大的教育功能和研究院所的科研能力,共享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该模式有利于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整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和科研紧密结合的“杂交”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依托校所合作,中科大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科大向研究院所输送的人才中,又涌现出了如“龙芯”项目首席科学家胡伟武、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相里斌等一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年轻科学家。
同时,由于校所合作的深入发展,中科大学生增进了对知识创新工程的理解和对研究院所的了解,激发了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仅2005年,中科大就有224名本科毕业生到54个研究院所继续深造或工作,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2.4%。此外,校所合作也有力地支持了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知识创新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研究院所在围绕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中科大作为研究型大学,不仅在若干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而且是多学科综合的大型科研基地,特别在自由探索研究和基础性、前瞻性及交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校所结合能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加速科技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中科大相继涌现令人瞩目的重要创新成果。最近三年连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年来,有6项成果7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成果和次数居高校第一,也是最近三年连续入选的唯一高校;有6项成果入选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据统计,中科大教师在国际上发表学术论文的人均数量和质量(论文被引用情况和期刊影响因子)均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近几年,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了8篇论文。
中科大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校所结合使科大得以充分发挥依托中科院的独特优势,在若干领域重点突破,迅速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中科大在单分子物理与化学、量子信息、纳米科技、地球科学、火灾科学等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逐步增强,科研经费迅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钟可达 <科学时报>2006年2月14日)
2003年11月,中科院在中科大召开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座谈会;2004年初,印发《关于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贯彻新形势下“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意见》。在中科院的战略推动和研究院所的响应与支持下,中科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所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内涵,在促进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重要成果。
中国科技大学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共签协议、互动双赢,构建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2003年以来,中科大先后与中科院的11个分院和8个研究院所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涉及面几乎覆盖了与科大学科专业相关的所有研究院所。合作内容体现了双方从各自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按照优势互补、双赢互动的原则构建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研究院所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成为支撑科大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学术平台;科大为研究院所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后备人才和以自由探索及前沿基础研究为主的学科支撑。
以共建系科专业为龙头,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共建系科专业,既与中科大建校初期的“所系结合”一脉相承,也是新形势下校所结合的根本点。近年来,双方共同设计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协力促进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提高学科水平。如中科大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共建数学系和统计金融系;与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共建生物医药工程系;与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所共建科技管理专业等。
同时,双方还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前瞻性地共同部署和发展新兴学科。如中科大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于2004年共建了国内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系,为我国在该前沿学科的创新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并提供学科储备。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中科大利用依托中科院的独特优势和校所结合的平台,在国内高校率先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选送高年级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到研究院所从事科研实习和毕业论文。目前,每年有700名左右本科生参与该计划,占年招收本科生数的38%。同时,中科大还积极将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到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这部分本科生一般占全校免试推荐研究生总数的l/3以上。部分研究院所还在科大设立奖学金,激励青年学子勤奋向学、献身科学。
此外,中科大与研究院所还联合招收研究生并实施“两段式”培养,第一年在中科大学习基础课,后两年论文阶段的学习主要在研究院所完成。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由几年前的300人左右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近千人;近几年,已联合培养研究生3951名。目前,中科大还考虑与研究所联合实施4+2或4+5的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双方还通过远程教育和视频会议系统,相互开放和共享课件、学术报告等优质教学资源。
促进人力资源共享,为校所结合提供组织保障
近年来,中科大聘请了16位研究院所负责人或院士兼任院系领导,如李国杰、洪茂椿等院士所长兼任了中科大计算机系、化学系主任,在推进校所结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双方互聘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共享并拓展高层次人力资源。目前,中科大从研究院所聘请了160多位兼职博士生导师和一批兼职教授;2005年,研究院所的专家在中科大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20多门,开设讲座、参与暑期学校授课的专家超过200人次。
此外,双方还共同组织、建设优秀科研团队和创新群体。如中科大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共建“超快量子光学研究”国际合作伙伴小组。在联合培养并互荐优秀青年人才、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和交换博士后等方面,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加强科研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中科大与一批研究院所协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改造工程、合肥超导托卡马克HT—7、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上海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大科学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都有中科大与相关研究院所的密切合作。近两年,中科大还与研究院所联合承担了一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知识创新工程等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联合项目经费年增长率达15%。
2004年,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关于加强研究院所与大学合作的指导思想,中科大抢抓机遇,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与10个研究院所共建了9个联合实验室,为进一步协同创新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平台。与此同时,双方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密切,部分研究所还邀请中科大的科研骨干参与研究所科研战略规划的制订和研讨。
近年来,中科大与研究院所在加强校所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加速出人才、出成果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效。
促进了教育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校所结合使人才培养工作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彰显出中科大的教育功能和研究院所的科研能力,共享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该模式有利于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整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和科研紧密结合的“杂交”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依托校所合作,中科大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科大向研究院所输送的人才中,又涌现出了如“龙芯”项目首席科学家胡伟武、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相里斌等一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年轻科学家。
同时,由于校所合作的深入发展,中科大学生增进了对知识创新工程的理解和对研究院所的了解,激发了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仅2005年,中科大就有224名本科毕业生到54个研究院所继续深造或工作,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2.4%。此外,校所合作也有力地支持了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知识创新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研究院所在围绕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中科大作为研究型大学,不仅在若干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而且是多学科综合的大型科研基地,特别在自由探索研究和基础性、前瞻性及交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校所结合能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加速科技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中科大相继涌现令人瞩目的重要创新成果。最近三年连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年来,有6项成果7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成果和次数居高校第一,也是最近三年连续入选的唯一高校;有6项成果入选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据统计,中科大教师在国际上发表学术论文的人均数量和质量(论文被引用情况和期刊影响因子)均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近几年,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了8篇论文。
中科大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校所结合使科大得以充分发挥依托中科院的独特优势,在若干领域重点突破,迅速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中科大在单分子物理与化学、量子信息、纳米科技、地球科学、火灾科学等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逐步增强,科研经费迅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钟可达 <科学时报>2006年2月14日)